硕鑫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行业资讯 > 硕鑫学习课堂

年径流总量控制率

发布日期:2024-08-28
点击次数:1665次
打印
分享

一、定义

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、集蓄、利用、蒸发、蒸腾等方式,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。这一指标是衡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关键参数,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二、计算方法
年径流总量控制率=100%−(全年总降雨量/全年外排雨量)×100%

外排雨量是指在一个特定场地(如城市区域、工业区、居民区等)内,经过降雨过程后,那些未能被该场地内的自然或人工设施有效拦截、渗透、储存、利用或净化,而直接流向外部环境(如河流、湖泊、海洋、下水道等)的雨水总量。

这些自然或人工设施可能包括绿色屋顶、透水铺装、下沉式绿地、雨水花园、蓄水池、渗井渗管等,它们被设计为能够减缓雨水径流的速度,增加雨水的下渗量,或者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,从而减少直接排放到外部环境的雨水量。

当降雨量超过这些设施的处理能力,或者场地内缺乏足够的雨水管理设施时,多余的雨水就会形成径流,直接排放到外部环境,这就是外排雨量的来源。

因此,外排雨量是衡量一个场地雨水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。在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管理中,通过减少外排雨量,可以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,缓解城市内涝问题,同时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,保护水环境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科学规划和设计雨水管理设施,提高场地的雨水吸纳、蓄渗和缓释能力。


三、重要性

  1. 缓解城市内涝:通过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,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的快速排放,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,从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。
  1. 控制面源污染:雨水径流中往往携带大量的污染物,通过控制雨水径流,可以减少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,保护水环境。
  1. 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:通过渗透、集蓄等方式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、道路清洗等用途,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。
  1.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: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通过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,可以恢复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。

四、应用实例

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。例如,在中山市的建设项目中,建筑与小区类用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达到75%,商业类用地为65%,政府公建类用地为70%,公园与绿地类用地为85%,道路广场类用地为65%。这些控制指标的制定依据是不同用地的功能和特点,旨在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。

五、分区与限值

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气候特征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,因此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分区和限值。根据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的建议,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区,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最低和最高限值。例如,在I区(如部分湿润地区)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限值范围可能为85%至90%;而在V区(如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),限值范围可能降低为60%至85%。各地应参照这些限值,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。

综上所述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衡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,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,可以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,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


c.r

所有
服务